()转眼就要到端午,就连着这天气也开始渐渐的热了起来,而自宁奕新官上任,任鸿胪寺少卿以后第所直接面临而来的第一件工作,就是辽国使臣的到访。//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//
安排工作,当然不需要宁奕亲自动手负责了,下面的几位小吏们整理编辑好了以后,交给了宁奕,宁奕只是微微地扫上了几眼以后,便也就颔首同意了下来。宁奕的这一副好说话的态度,也不由得令几个小吏也大大的喘出了一口粗气,看起来,宁奕之前的那一副铁面无私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刻入了所有人的心里,生怕宁奕一个不高兴,第一个要遭殃的,就是自己。
这几天,宁奕是每天必到,本来有些闲散的鸿胪寺风气立即焕然一新,一个个兢兢业业,丝毫不敢怠慢。事实上,鸿胪寺本也就没有什么大事,所以几天下来,除了辽国使者到访这一件事情以外,宁奕倒也乐了个清闲,闲暇下来看一看鸿胪寺往日来的工作记录,几天下来以后,对于鸿胪寺的种种事宜,也是一目了然了。
当然,宁奕不会不注意到罗永元,这几天里,罗永元一直沉默地立在所有人的身后,一言不发,仿佛有些认命了似得。宁奕看似随心之中,事实上也在暗中观察着罗永元的一举一动。
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?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,宁奕已经杀了人家的父母了,倒也没有真的打算连人家监官的身份也一并贬了去,虽然罗永元的这财路有些来路不正。不过,凭的宁奕的处事态度,倒也真没有打算将他怎么样。
宁奕就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,重新恢复他监官的身份,反正吏部尚书赵挺之出于香火之情,对于态度上也是大力的支持,这点小事,实在是微不足道罢了。
散堂以后,宁奕整理了一下桌面上的文案,看了看天色,也不过才刚刚过了晌午,便将那封辽国使者来访的等等关于接待事宜的揣进了衣服里,便准备进宫去了。
来到了大门以后,只见罗永元也还没有离开,宁奕心神一动,思索了一下,然后缓缓地对着罗永元开口道:“这几天,你可考虑清楚了?”
罗永元见宁奕正站在自己面前,淡淡的话语不带有一丝的感情波动,罗永元心中顿时一沉,连忙俯下首来,缓缓地道:“回大人话,卑职自知有罪,蒙的大人不计前嫌,已经是卑职的福分了。”
“嗯。”宁奕点了点头,看到罗永元一脸的深沉,也就没在说什么了,于是微微一笑,便向着门外走了出去。
罗永元看着宁奕离去的背影,一股凶相骤然毕露了出来,紧咬着牙关,一股森然的寒气忽然浮现在罗永元的心底里。
“就先让你蹦达两天,到时候,让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!”罗永元暗暗地想着,一丝杀意,忽然从罗永元的瞳孔中迸了出来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宁奕跨上了马车以后,便径直向着宫里的方向行了去。宁奕这是要去向尚书省,也就是向内阁呈报关于辽国使节来访的相关接待措施,而当朝的首辅太宰蔡京,正是统领尚书省的不二之人,所以宁奕此行,也算是去寻蔡京了。
事实上,宁奕根本就不想与这位蔡太师打什么交道,谁让这位蔡太师三番两次跟着自己下畔子,更何况,自己名义上好歹也算是三皇子一派的人,跟蔡京不是一路的人,这也是宁奕为什么不想跟蔡京进行接触的一个原因。
只是,天有不测风云,月有阴晴圆缺,这不,千躲万躲,很多事情,都还是躲不了的。
站在了宫门口以后,看着巍峨高大的宫殿,宁奕竟然忽然生出了一种花了眼般的感觉,直到这个时候,宁奕才想了起来,自己。。。似乎完全不认识去尚书省的路啊!
看着眼前错综复杂的小路,宁奕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尚书省的公房设在了宫里,一则是方便百官们出行,二来么,也是为了方便向圣上启奏,禀报,决断等大事。然而,宁奕从没去过尚书省,在这么大的皇城里乱逛,又要逛到几时?
就在这个时候,宁奕的身后,忽然缓缓地走来了一个人。
只见那人也同样身着着一身的官袍,宁奕只是望了一眼,却并不认识,然而,为了能够顺利地去往尚书省,宁奕还是赶紧上前一步道:“这位大人,本官乃是鸿胪寺信任少卿宁奕,不知尚书省怎么走,还劳烦这位大人告之一下?”
官员上下打量了一番,忽然笑了笑道:“原来是宁少卿,请跟我来吧,正巧我也要去尚书省。”
待走出一段距离,宁弈对那引路的官员笑道:“还没请教大人台甫?”
“什么大人不大人,咱们都是少卿,以兄弟相称就是。”那官员望之与周丁年龄相仿,但身材不高,面容白皙,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,让人感觉十分亲切。笑道:“我叫宋安,字长兴,山西蒲州人。”
“哦?”宁弈吃惊道:“你就是传说中‘山西一宝’的宋长兴?”
宋长兴,乃是大宋有名的能工巧匠,统领翰林院学士院,宁奕自然也听说过这个名字,故而猛地一听之下,竟然是大吃了一惊。
听到这个称呼,宋安差点没有一跤跌在地上,苦笑道:“不消说,不消说,区区翰林学士院少卿,不足道也。”
也难怪宋安大惊小怪,虽然表面上翰林院与翰林学士院仅仅只是差了两个字而已,却有着天壤之别。翰林即文翰之林,意犹文苑,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,很多宰相都从翰林院学士中选拔,元丰改制后,翰林承旨和翰林院学士成为正式官员,正三品,并且不任其他官职,专司草拟内制之职,例带知制诰衔。
然而,和翰林院比起来,翰林学士院就可谓是后娘养的了,翰林学士院乃是天文、医药、书法、棋艺、绘画等杂学之士供职的所在,官员地位极低,而且为正途出身的士大夫所排斥。翰林学士院官员只能穿绿袍,而不能服朱紫。严禁佩戴彰显官员身份的金银鱼袋。按朝廷制度,文官三年晋一级,武职五年晋一级,但翰林学士院的官员却是十年一迁,而且规定翰林学士院官员不得转任文官。宋安被投放到了这种地方,就等于是进入官员的坟墓。
宋乱309_更新完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