囊盘小说网 > 游戏竞技 > 装绅弄鬼 > 第二百一十四章天命神话

第二百一十四章天命神话(1 / 1)

看着于祖佳和老王他们把游以默放入搭好的担架。

我不由得感到一阵头晕。

这时,一直在我体内没开腔的守望禅师说话了:“你的生物磁场很黯淡了,赶快吃点东西,否则你负担不起两个阴神了。”

刚才因为意外变故,他们其实都没吃东西,听了这话,都感到很虚弱。

我突然灵感一来,说:\看到一段兴致很高,以至于半夜都还在研究。

手稿摘选:所谓\时代反而没有这类大宗师级的人物。

根据《汉书》记载,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前,广陵王刘胥跟齐王刘闳、燕王刘旦同时被立,长大之后,刘胥力大无穷,力能扛鼎。这样的人才要是放到战场上,那肯定会出人头地,深得武帝赏识,此时汉朝正对外用兵,但是即使戾太子、刘闳死去,燕王刘旦惹火武帝被废,武帝还是没有立刘胥为太子。

昭帝幼年即位后,刘胥见昭帝年少,没有儿子,于是觊觎皇位。他没有像燕王那样激进,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隐晦的方法——派人去请了一个女巫叫李女须的,让她去巫山请神诅咒。昭帝真的驾崩了,刘胥立刻对李女须佩服得五体投地,相信依靠巫师的力量,自己就能登基为帝。后来霍光跟大臣们在考虑皇帝的人选时,也曾经想过刘胥,但最终他们选择了昌邑王刘贺。……一个浮滑子弟,自然比根正苗红、勇武无双的广陵王好控制。

既然以前已经有了经验,刘胥这次自然故伎重演,继续让李女须诅咒。二十七天之后,刘贺因为企图对抗霍光一党被废为海昏侯,刘胥更高兴了,视女巫为神明。多次赏给她财物。宣帝即位后,刘胥让女巫继续诅咒,可惜这次宣帝刘病己得了天命,活了一年又一年,始终没有要驾崩的意思。八年后,还立儿子刘奭为太子。这下刘胥绝望了,说:“看来这天下到底不是我的。”停止了诅咒。后来诅咒的事情败露,刘胥慌了神,药死了女巫跟二十多个宫女。那个李女须大概没有想到,自己最终把自己给诅咒死了。刘胥然后也上吊而死。此时此刻,曾经参与国家大事的司巫及男巫、巫女已有沦为私人武力的趋势。

不过,民间方士开始活跃起来……虽然难以对天下大势产生什么影响力,但至少出了不少个人名气很大的名方士。不过战斗力只有五,反而偏重于解释所谓的“谶纬”。

谶,许慎《说文解字言部》云:“谶,验也。有征验之书。河洛所出之书曰谶。”‘1《东汉书张衡传》说:“立言于前,有征于后,故智者贵焉,谓之谶书。”‘2《辞海》曰:“谶,预言,预兆,如符谶。”‘3总之,所谓谶,便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,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而出现。所谓谶纬,按照科学解释,主要以古代河图、洛书的神话、阴阳五行玄学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,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,并视为王朝安定的决定因素。它适应了当时封建上位者的需要,故流行一时,谶纬之学,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玄学。其实是“谶”与“纬”的合称。“谶”是秦汉间的巫师、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、预言。

“谶”是一种隐秘的语言,假托神仙圣人,预决吉凶,告人政事。作为上天的启示,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、治乱兴衰。谶有谶言、图谶等形式,如“亡秦者胡也”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。谶书是占验书,简单地说,就是神的预言,当然方士们无法言出法随,主要预言国家大事,以及对经书的神秘解释。

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,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,但就产生的先后说,则谶先于纬。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,《左传》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。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“谶语”。最古的谶书是《河图》﹑《洛书》。秦始皇时,方士卢生入海求仙,带回《图录》一书,中有“亡秦者胡也”的谶语。《史记》中也载有《秦谶》。汉纬则较为晚出,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。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,不奉法令,并图谋叛乱,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。汉文帝免其死罪,废除了他的王位,将他贬谪到蜀中。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。百姓作歌曰:“一尺缯,好童童;一升粟,饱蓬蓬。兄弟二人不相容。”汉文帝听说之后,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,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,给他建造宫苑。后来谶、纬逐渐合流。

“纬”即纬书,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纬,织横丝也。”‘《释名释典艺》云:“纬,围也。反复围绕以成经也。”“纬”是相对“经”而言的,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说:“谶者诡为隐语,预决吉凶”;“纬者经之支流,衍及旁义”。许多人认为这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“经”的各种著作。武帝以后,独尊儒术,经学地位提高,产生了依傍、比附经义的纬书。纬以配经,故称“经纬”;谶以附经,称为“经谶”;谶纬往往有图,故又叫“图谶”、“图录”、“图纬”;以其有符验,又叫“符谶”;以其是神灵的书,又叫“灵篇”。

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《尚书大传》和继起的董仲舒的《春秋阴阳》﹐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﹐当时《易》﹑《书》﹑《诗》﹑《礼》﹑《乐》﹑《春秋》六经和《孝经》都有纬书﹐东汉时流传的“七纬术”有《易纬》、《书纬》、《诗纬》、《礼纬》、《乐纬》、《孝经纬》和《春秋纬》,皆以推崇方术、预言附会儒家经典。《七经纬》又与《论语谶》﹑《河图》﹑《洛书》等合称为“谶纬”﹐共有八十一篇:《河图》九篇﹐《洛书》六篇,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﹐又别有《河图》和《洛书》三十篇,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“圣人”增演的﹔还有《七经纬》三十六篇。此外﹐另有《尚书中候》﹑《洛罪极》﹑《五行传》﹑《诗推度灾》﹑《汜历枢》﹑《含神务》﹑《孝经勾命诀》﹑《援神契》﹑《杂谶》等书。汉末王莽篡汉﹐郗萌又集图纬谶杂占五十篇﹐为《春秋灾异》。

这些‘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,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图洛书所影响,伪托孔子以神学推崇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,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、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。书总的宗旨属于阴阳五行体系﹐其中虽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﹑历法﹑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﹐有些方士借助谶纬预测人的生死寿夭、地方的战争胜败,简直是一碟小菜,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。

但绝大部分方士解读的内容荒诞不经﹐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﹐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“正确”的﹐甚至那些五毛党想方设法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。譬如西周灭亡前有人预言:檿弧箕服,实亡周国,春秋时虢国灭亡前有人预言:火中成军,虢公其奔,晋国中兴前有人预言:后十四年,晋亦不昌,吴国灭亡前有人预言:吴王出游观太湖,战国时赵国灭亡前有人预言:赵为号,秦为笑,秦始皇时,有人在石头上刻字,一句“亡秦者胡也”,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,对胡人大开杀戒,以扶苏蒙恬驱逐匈奴,却被胡亥夺取天下。秦朝灭亡的预言除了亡秦者胡也,还有:阿房阿房,亡始皇,秦末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起事,靠的就是谶纬。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“大楚兴,陈胜王”,揭竿而起。西楚霸王的预言是.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,更有楚人得势的预言:东南有天子气,大汉兴起的预言是:宝文出,刘季握,西汉灭亡的预言是:三七末世!

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治政成败的经验教训,从《尚书》开始,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《资治通鉴》。讲得比较精到的,还要数《左传》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戎指军队、战争,枪杆子里面出朝廷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;祀指祭祀,通过教门把大家的宗旨控制起来,就是狠抓意识形态。有了这两样,搞治政基本上就成功了。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。比如,秦朝就是反面典型,他们光顾着抓枪杆子,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,结果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”,才几十年光景,无限江山就被人家夺了去。秦朝的教训实在深刻,所以从西汉的刘邦开始,官家就比较自觉地做意识形态的文章了。西汉时,谶纬还属于民间的产物,皇帝们并没有主动宣传、开发,只是由于谶纬“先知先觉”的特点,大家喜欢用它来预言国家的治政走向。逐渐地,一些好为帝王师的民间先贤,就开始拿谶纬跟皇帝说事了。汉昭帝的时候,全国各地到处出现稀奇古怪的现象,比如枯死倒地的树又再次立起来继续生长,有虫子吃树叶吃成五个字:“公孙病己立。”但是,谁也不知道这位姓公孙的是什么人。眭弘于是上书昭帝:“董仲舒说了,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,没天命的人,就算继承皇位,也是坐不稳的。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,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,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,但根据异象的显示,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。建议您号令天下,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,把皇位让给他,您呢,就找块小地方养老,不是很好吗?”当时昭帝年幼,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,一听,这还了得,杀头。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,而是他的动机不明——除了公孙……皇曾孙刘病己,谁敢叫皇帝退位!至于霍光这人,沙发过短,面对谶纬的势力,也不懂好好利用,只知道一味使蛮力。后来的上位者就聪明多了。你民间不是报忧吗?咱皇家就报喜。

在两汉历史上,民间本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,内容包罗万象,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,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,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。正如《诗经将仲子》所云:“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民谣的歌词简单,琅琅上口,广为传唱,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。《东汉书》中云:“和帝即位,分遣使者,皆微服单行,至各州县,观采风谣。”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,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。实际上,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王朝舆论及王朝思潮,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,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王朝情况的立体画卷。

而在一代代大汉天子的暗示下,各地纷纷上报祥瑞出现,什么凤凰、麒麟、嘉禾……遍地开花,展开了一场与百姓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斗争。但是,这些祥瑞太过老土,说服力远不及谶纬那样生动形象,而且光靠意识形态是吃不饱饭的,汉成帝绝后的预言是:燕飞来,啄皇孙,在外戚当道之时,刘向曾经上书汉成帝,说:“您有自己的祖宗,却把国家交给外人,自己做奴隶,即使您自己不在乎,将来祖宗们怎么办?”似乎是有某种深藏血脉诅咒,西汉朝廷还是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。这时,一位懂得利用谶纬的天才出现了,他就是王莽。

王莽虽然是外戚,但也曾经孤苦伶仃,接近下层的生活经历使他很了解谶纬的作用。篡位前夕,他是“假皇帝”,为了做真皇帝,就利用谶纬大造舆论,开始制造符命。大臣刘京上书说:“齐郡有个小亭长,有一天晚上连续几次梦见有天公使者对他说:‘天公让我捎个话给你,假皇帝要做真皇帝了。你要不信,第二天你的亭里会有口新井。’第二天亭长起来一看,果然有口新井。这不是摆明了要您做皇帝吗?”一时间,各地的预言雪片一般呈上来。王莽顺水推舟,说这实在没办法呀,孔子说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、畏大人、畏圣人言,我再不登基,不是跟天命作对吗?于是堂堂正正地篡位了。王莽称帝的预言是:摄皇帝当为真,王莽篡位当然不是只靠谶纬,但是这招却启发了很多人。王莽托古改制,结果步子太大,不过是为王前驱。

光武帝刘秀就是有资格逐鹿天下的一个。当时天下大乱,刘秀在南阳倒卖粮食,李通游说他起兵:“图谶上说:刘氏复起,李氏为辅。这不正应在咱哥俩身上吗?现在天下这么乱,谁有预言谁就能赢。”刘秀一听不错,就拉起一支队伍,最后统一全国。在刘秀登基的布告中,还像模像样地引用了谶纬“刘秀发兵捕不道,卯金修德为天子”。“卯金”合起来就是繁体“刘”字的左半边。这么拙劣低级的字谜也敢放进告全国人民书里,可见刘秀对谶纬有多信服。

东汉兴起前有人预言:得不得,在河北,汉光武帝聚齐云台二十八将,另一方面,本来实力最强的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,被拥立为帝。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,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。赵萌排斥功臣,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,自成一党,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,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。于是,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:“灶下养,中郎将;烂羊胃,骑都尉;烂羊头,关内侯。”民谣传开之后,士卒离心,人心怨叛。不久,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,

在当时,当时信谶纬的不止刘秀一个,公孙述在巴蜀称帝,也自认是得了符瑞的真命天子,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,自铸铁钱。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,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。怨声载道的百姓,私下里表达不满:巴蜀有民谣唱道:“黄牛白腹,五铢当复。”王莽称黄,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,所以称之为白;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。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,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,离倒台已经不远了。刘秀就写信劝降,不是谈大道理,而是从批驳公孙述的谶纬入手,说你的谶纬不灵,先前树叶上的谶纬里说“公孙病己立”,那个公孙根本就不是你。我手上的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谶纬,你是斗不过真命天子的,还是赶紧投降吧。有了刘秀的倡导,加上原本很好的群众基础,果然没过多久,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。

东汉的谶纬之风迅速蔓延,利用图谶称帝﹐取得政权以后﹐汉光武帝发诏颁命﹑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。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又正式“宣布图谶于天下”﹐定为功令的必读书﹐“言五经者﹐皆凭谶纬说”。儒生为了利禄﹐都兼习谶纬﹐称“七经纬”为“内学”﹐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“外学”。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。批判谶纬的时候也只能用谶纬做武器。像发明地动仪的张衡,就给皇帝上奏折说:“谶纬这东西其实还是不错的,当初尧舜禹这些圣人,就是靠谶纬起家的。不过最近的假冒伪劣产品实在是太多,严重扰乱谶纬制造的市场秩序。您务必采取行动,打击这些三无产品。”其后﹐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,见白虎观会议﹐由班固写成《白虎通德论》﹐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﹐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。

东汉没落前有人预言:侯非侯,王非王,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,没有后嗣,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,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却拥护蠡吾侯刘志,最终刘志上台,为汉桓帝。汉桓帝即位不久,李固就被人陷害,死于狱中,且被暴尸于路旁,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,司徒赵戒封厨亭侯,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。事情传开后,京都民众唱道:“直如弦,死道边。曲如钩,反封侯。”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,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。“直如弦,死道边;曲如钩,反封侯”还被汉代司马迁引用在他的著作中,可见民谣谶语早就引起了史家们的注意。汉桓帝元嘉年间,西北的几个游牧族裔联手侵犯中原,汉室派兵拒敌,却屡战屡败,于是朝廷只得四处征兵戍边,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,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。天下民谣传唱道:“小麦青青大麦枯,谁当获者妇与姑,丈夫何在西击胡。吏买马,君具车,请为诸君鼓咙胡。”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,民生多艰的疾苦。汉灵帝末董卓为前将军,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,京都流传有一首民谣《董逃歌》:“承乐世,董逃!游四郭,董逃!蒙天恩,董逃!带金紫,董逃!行谢恩,董逃!整车骑,董逃!垂欲发,董逃!与中辞,董逃!出西门,董逃!瞻宫殿,董逃!望京城,董逃!心摧伤,董逃!”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:看到董卓来,就赶快跑吧。果然,在汉灵帝死后,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了京师,诛杀宦官,废掉汉少帝,立汉献帝为帝,自封为太师,把握朝政。在听说了《董逃歌》之后,董卓下令禁止传唱。后来见无法从根本上禁绝,又把“董逃”改为“董安”,改成了歌颂他的歌谣。可是不久,京城又流传另一首民谣:“千里草,何青青。十日卜,不得生。”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,“千里草”即为董字,“十日卜”为卓。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。没过多久,董卓即为吕布所杀。

曹丕代汉前有人预言:鬼在山,禾女运,刘备称帝前有人预言:益州分野有天子气,孙权称帝前有人预言:开闾门,出天子,当真是成也谶纬败谶纬。魏晋后五胡乱华,谶纬随着儒学日渐衰落,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,西晋统一前有人预言:青盖入洛阳,西晋中衰前有人预言:宫中大马几作驴,东晋兴起前有人预言:五马浮渡江,一马化为龙,东晋灭亡前有人预言:晋祚尽昌明,南梁灭亡前有人预言:但看八十三,子地妖灾起,南陈灭亡前有人预言:来时冬气末,去日春风始,北齐灭亡前有人预言:金作扫帚玉作把,净扫殿屋迎西家,北周灭亡前有人预言:白杨树头金鸡鸣,南北朝后期,曾流传过一条神秘预言,预言将有一位“黑衣人”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。初期预言是“亡高者黑衣”,结果穿黑衣人北周灭了高家北齐,后来预言变为“黑衣临天位”,穿黑衣人意味着佛门盛行,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。

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谁做皇帝区别并不太大,还是一样的苛捐杂税,质疑皇帝的合法地位有多少实际意义呢?其次,比天命神话更专业、更精细的东西有的是,像儒家中的天人合一、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等等,只要有野心家需要,读书人还不是立刻奉上?隋朝灭亡前有人预言:豫南杨柳谢,河北李花荣,此后唐朝兴起,唐太宗时,有人预言“唐三世以后,女主武王代有天下”,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,找个借口把他杀了,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。安史之乱前有人预言:人逢山下鬼,环上系罗衣,唐朝败落前有人预言:金色虾蟆争努眼,正是国之将亡,必有征兆。大唐余晖之后是五代乱世,朱温代唐前有人预言:易梁,易梁,后梁灭亡前有人预言:搜珠,搜珠,南唐兴起前有人预言:东海鲤鱼飞上天,之后进入乱世后,神仙佛祖避世不出,血统的起源不再神秘,在出生问题上就不方便做什么文章了。于是就衍生出另一种方法,也就是强调皇帝出生时有奇异的天文现象,暗示他不同寻常的身分。比如宋太祖赵匡胤,出生时屋内异香扑鼻,屋外红光环绕。一句“点检做天子”让赵匡胤黄袍加身,北宋兴起。这一点,连少数族裔朝廷也学了去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是带着神光、异香来到人间。

宋朝权奸蔡京、童贯当国,内外忧患频仍,当时便有民谣在百姓中流传:“打破筒所谓童,泼了菜所谓蔡,便是人间好世界所谓注:音“盖”。”宋朝又有宇文虚中者,投靠权奸童

最新小说: 一切从纳兰嫣然开始 炮灰不奉陪了[快穿] 万人嫌阴郁受重生了 综网的巫:从艾泽拉斯吃到山海经 惊悚旅游团[无限流] 网游开局获得神级天赋 对不起,我的爱人是祖国[快穿] 有风险就对了 诸天:提前了十万年签到当魂兽 辐射的秘密